关帝的英勇事迹、英雄气概、忠义品格在民间广为流传。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编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将关帝光彩照人的传奇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中华民...
关帝的英勇事迹、英雄气概、忠义品格在民间广为流传。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编撰的《三国志通俗演义》“据正史,采小说,证文辞,通好尚”,将关帝光彩照人的传奇英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成为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普施道德教化、端正世道人心、劝谕止恶从善、培育传统美德、稳定社会秩序的重要方式和主要途径。
明代中叶大名府浚县主簿蒋大器(庸愚子)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序》中说:“若读到古人忠处,便思自己忠与不忠;孝处,便思自己孝与不孝;至于善恶可否,皆当如此,方是有益。”
明代状元、翰林院修撰钱福在《义勇武安王庙碑记》中也说:“义勇武安王关公,庙祀遍天下,精灵塞宇宙,声烈昭简册,端人正士义其忠,武夫劲卒壮其勇,田畯村妪摄其神,……其勋业之大,与汉室相终始。以有补于名教之隐嫌,则世莫得而知也。”
关帝相貌英伟,卓尔不群,《三国志通俗演义》开篇写关帝相貌:“玄德看其人,身长九尺三寸,髯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唇若抹朱,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
《道法会元》之《地祇馘魔关元帅秘法》写关帝“重枣色面,凤眼,三牙须,长髯一尺八寸,天青结巾,大红朝服,玉束带,皂朝靴,执龙头大刀,有赤兔马随”。
《法海遗珠》之《酆都西台朗灵馘魔关元帅秘法》写关帝“戴青长结巾,重枣色面,凤眼,美髯,官绿雁花袍,袒襟露甲,绿吊椁靴,乘赤马,手提大刀”。
身材高大威猛,须髯美而修长,面容不怒自威,一身浩然正气,再配上象征忠义与正直的红脸,更加显示出关帝英武不凡、威震八方的英雄气概和豪迈雄壮、正义凛然的性格秉性,如对联所言:“赤面秉赤心,乘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三国志通俗演义》记叙了关帝一生的人格事迹,关帝一生忠肝义胆、义重如山,武艺高强、智勇双全,戎马倥偬、而壮志激昂,叱咤风云、而雄武悲壮,“青史对青灯,则极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则极其英灵。秉烛达旦,人传其大节;单刀赴会,世服其神威。独行千里,报主之志坚;义释华容,酬恩之谊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霁月光风。”
关帝在涿州与刘备张飞相遇,三人一见如故,焚香结拜誓言云:“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从此追随随刘备南征北讨,不避艰险。
首次大显身手是在汜水关前“温酒斩华雄”,华雄作为董卓西凉军派出的第一员猛将,悍勇非常,鲍忠、祖茂等人死于其刀下,“江东猛虎”孙坚也被其击溃,袁术骁将俞涉、冀州上将潘凤先后成为刀下之鬼,十八路诸侯面面相觑,心惊胆战,此时关帝主动请战:“愿往斩华雄头,献于账下!”面对袁绍的怀疑、袁术的轻视,曹操为其斟酒,关帝却答:“酒且斟下,某去便来”,何等英雄气概!只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崩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一战成名,威名远播,世人皆服其武勇。
武艺高强、义勇无敌是关帝作为军士的基本能力,忠肝义胆、义薄云天、有诺必践、知恩图报则是关帝成为“国士”的优秀品德。关帝土山约三事进入曹营后,面对曹操的金银、美人诱惑,关帝都送于二嫂,曹操赠锦袍、赠赤兔,关帝不为所动,仍旧心系刘备。关帝许诺立功而后去,于万军阵中斩颜良,解白马围。得知刘备下落,毅然挂印封金,作书辞曹。曹操败走华容道,关帝感念曹操当年知遇之恩,义释曹操。长沙之战,关帝刀下留情不斩落马的黄忠。
关帝的人格事迹、英雄形象,对中国人的传统观念和社会行为产生了直接而久远的影响,是海内外华人最熟知、最敬慕的道德楷模和忠义化身。关帝的忠义精神为亿兆民众所仰慕、推崇,转化为民间社会施行道德教化的主要方式,长留在中华民族的价值观念中,规范着全社会的道德行为。
关帝英雄形象完美符合了人民心目中忠义千秋、威灵赫赫、法相庄严、有求必应、护国佑民的中华民族的保护神,成为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有正义感、最具有多元化道德属性的至尊至圣神明。
来源丨关公文化彭允好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