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年记忆的民间关帝崇拜

跨越千年记忆的民间关帝崇拜 民间是关帝崇拜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重要土壤。《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中写道,关帝于东汉末年大义归天后,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

跨越千年记忆的民间关帝崇拜

民间是关帝崇拜形成、发展和成熟的重要土壤。《三国演义》第七十七回“玉泉山关公显圣,洛阳城曹操感神”中写道,关帝于东汉末年大义归天后,往往于玉泉山显圣护民,乡人感其德,就于山顶上建庙,四时致祭。后人题一联于其庙云:“赤面秉赤心、骑赤兔追风,驰驱时无忘赤帝,青灯观青史、仗青龙偃月,隐微处不愧青天。”

人民崇拜关帝,将关帝的优秀精神品格,如正直勇敢、忠诚义气、重约守诺、感恩图报等,视为民间社会为人处世、传扬家风、建功立业、创业兴家、人际交往等全方位的道德楷模和人格标杆。

从隋唐开始,民间对关帝的崇拜和传说已经日渐兴盛。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年),荆南节度推官董侹在《荆南节度使江陵尹裴公重修玉泉关庙记》记载:“(玉泉)寺西北三百步,有蜀将军都督荆州事关公遗庙存焉。将军姓关名羽,河东解梁人,公族功绩,详于国史。先是陈光大中智顗禅师者,至自天台,宴坐乔木之下,夜分忽与神遇,云:‘愿舍此地为僧坊,请师出山以观其用。’指期之夕,前壑震动,风号雷虩,前劈巨岭,下堙澄潭。良材丛木周匝其上,轮奂之用则无乏焉。惟将军当三国之时,负万人之敌,(曹)孟德且避其锋,孔明谓之绝伦。其于殉义感恩,死生一致,斩(颜)良擒(于)禁,此其效也。呜呼!生为英贤,殁为神灵,所寄此山之下,邦之兴废,岁之丰荒,於是乎系。”

智顗大师是中国佛教天台宗四祖,也是天台宗实际的创建人,世称“智者大师”,又称“天台大师”,在佛教被誉为“东土释迦”。

智顗大师俗姓陈,字德安,出生于荆州公安茅穗里,一说荆州华容,父陈起祖为梁元帝时散骑常侍。荆襄地区是关帝崇拜兴起的肇基之地,也是关帝信仰诞生的摇篮之所。智顗大师耳濡目染,心存关帝,在玉泉与关帝神灵不期而遇,也是夙世渊源。智顗大师将关帝纳入佛教佛菩萨谱系,尊为“伽蓝菩萨”,推动了关帝崇拜由荆襄向全国的普及。

唐代文学家段成式在《酉阳杂俎·续集卷三》中记载:武宗之元年(841年),戎州水涨,浮木塞江。刺史赵士宗召水军接水,约获百余段。公署卑小,地窄不复用,因并修开元寺。后月余日,有夷人逢一人如猴,着故青衣,亦不辩何制,云:“关将军差来采木,今被此州接去,不知为计,要须明年却来取。”夷人说于州人。至二年七月,天欲曙,忽暴水至。州城临江枕山,每大水犹去州五十余丈。其时水高百丈,水头漂二千余人。州基地有陷深十丈处,大石如三间屋者,堆积于州基。水黑而腥,至晚方落,知州官虞藏玘及官吏才及船投岸。旬月后,旧州寺方干,除大石外,更无一物。惟开元寺玄宗真容阁去本处十余步,卓立沙上,其他铁石像,无一存者。

关将军即关帝,关帝差派猴人来采木,为戎州半路截取,次年关帝取回,取回方式就是暴水洪涛,水高百丈,彰显了关帝强大的法力和神力,更加加强了民间信众对关帝的崇拜、敬畏和信奉。

晚唐诗人范摅在其著作《云溪友议》卷上《玉泉祠》中记载:“余以鬼神之道难明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朝贤后于盟津,报受禅于晋壤,祷祀名山大川,则其兆应也。……允敬者,则仿佛似睹之。缁俗居者,外户不闭,财帛纵横,莫敢盗者。厨中或先尝食者,顷刻大掌痕出其面,历旬愈明。侮慢者,则长蛇毒兽随其后。所以惧神之灵,如履冰谷,非斋戒护净,莫得居之。”

说明至少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关帝已经被民间敬奉为神明,虔诚敬奉关帝的人,能够感应到关帝神明的存在。在关帝威灵赫赫的庇佑下,无论僧人道士,还是凡夫俗子,居住之地,外户不闭,没人敢来骚扰;金银财帛,堆放一地,没人敢来偷盗。有在厨房中偷吃供奉给关帝的贡品,顷刻间就有掌痕出现在其脸上,十余天过去依旧明显;有胆敢侮慢关帝者,就有长蛇猛兽尾随其后,令其寝食难安。所以民众敬畏关帝神明,如履薄冰,不敢亵慢,敬奉关帝神明时,如果不斋戒净手,都不敢在此处居住。

这些日常行为符合关帝作为民间社会主要敬祀神明的基础特征。唐代建中三年(782年),礼仪使颜真卿奏言:“治武成庙,……诏史馆考定可配享者,列古今名将凡64人图形焉”,关帝位列其中,开启了官方祭祀关帝的先例。朝野民间共祀关帝的千年习俗由此拉开了序幕。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0-6514103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info@zggg.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