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敬神明的社会功用

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神明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对中国人影响至为深远的传统民俗活动。 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神明既是帮助人们消凶聚庆,化解灾难的保护者,也是监察人们善恶...

俗话说:“举头三尺有神明”。神明崇拜是中国民间信仰中的重要一环,也是对中国人影响至为深远的传统民俗活动。

在中国人的思想意识里,神明既是帮助人们消凶聚庆,化解灾难的保护者,也是监察人们善恶行为,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的执法者,更是指导人们从善弃恶,走向光明的指引者。

中华文化历来将敬畏神明,礼敬神明作为修身养德的第一步。儒家思想创始人、文圣孔子在《祭统》中说:“敬尽然后可以事神明。”《伦语·八佾》第十二章里说:“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子曰:‘吾不与祭,如不祭。’”意思是,我们虔诚祭拜神明,要如同神明就在我们面前。孔子说:“我如果不能亲自参加祭祀,也不能请人代理,否则就是对神明的不敬。”

孔子在《易·说卦》中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赞于神明而生蓍”。古圣先王创作《周易》时,也是通过祈求神明而创制蓍法。

关帝在《觉世真经》中劝谕世人:“敬天地,礼神明;奉祖先,孝双亲;守王法,重师尊;爱兄弟,信朋友;睦宗族,和乡邻;敬夫妇,教子孙。”这是关帝教导世人众善奉行的总纲目。一个人要涵养善心,多行善举,首先要做的第一步骤就是“敬天地,礼神明”,因为天地生养万物,滋养万物,理当感恩敬奉;神明鉴察人间善恶,指引人们止恶向善,需要敬畏礼拜。

郭店楚简中的《太一生水》篇说:“神明者,天地之所生也。”“太一生水,水反辅太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太一,是以成地。天地相辅也,是以成神明。”

神明无处不在,无处不至,又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太上老君内观经》中说:“所以谓之神明者,眼见耳闻,意知心觉,分别物理,细微悉知,由神以明,故曰神明也。”

中华传统文化历来有“正直善良,死后成神”、“忠义成神”、“忠孝成神”、“功德成神”、“积善成神”等多种说法。

按照道教和佛教的基本教义,一个历史人物要成为万民敬仰、供奉香火的神明,需要具备以下几个条件:一、史书或地方志中有其传记,二、民间口耳相传其造福人群的光辉事迹,三、高尚人格受到世人怀念敬佩,四、能力超群、有功德于国家人民,五、优秀的道德修养足堪为万民楷模,六、显圣护民救民的灵应事件大量出现。

如关帝,由东汉末年一位叱咤风云、威震华夏的蜀汉将领,大义归天后逐步晋封为公、为王、为帝、为佛、为圣,作为“武庙”主神与孔子“文庙”并祀,成为横贯儒释道教、社会各阶层的共同信仰,对中华民族精神及民族性格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在中国民间的信仰神殿中,具有无与伦比的至高位置。

又如北宋包拯,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廉洁公正,执法严明,不附权贵,英明决断,爱民如子,敢为百姓说话,替百姓主持公道,平反冤屈,民间百姓将其称为“包青天”或“包公”。

《宋史·包拯传》云:“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后世将包公奉为神明崇拜,成为管理地狱第五殿的阎罗王。

再如妈祖,原名林默,北宋时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湄洲湾畔一个小渔村。自幼聪明颖悟,过目不忘。北宋雍熙四年(987年)九月初九,因救助渔民而不幸遇难,年仅28岁,盛装登山石“升天”为神。中国沿海各地的渔民和航海者都把妈祖奉为海上保护神,称为“天妃”、“天后”,俗称“海神娘娘”。《莆田县志》载称:“康熙二十年,舟师南征大捷,提督万正色以妃灵有反风之功,闻于朝。诏封昭灵显应仁慈天后,遣官致祭。”《陔余丛考·卷三五》云:“台湾往来,神迹尤著,士人呼神为‘妈祖’。倘遇风浪危害,呼‘妈祖’,则神披发而来,其效立应。若呼‘天妃’,则神必冠帔而至,恐稽时刻。妈祖云者,盖闽人在母家之称也。”

著名历史学家蔡少卿在《中国民间信仰的特点与社会功能》中说:“在中国民间信仰的众多神祗中,关帝,观音,妈祖是信众广泛的大神,它们的信仰都具有悠久的历史,在民间长盛不衰,并拥有广泛的信众,遍跨许多国家。其信仰崇拜的原因在于人避灾祈祷的功利实用目的和态度。它们在社会生活中可以给人们精神支柱,起安定社会的作用,增强了民族凝聚力,有助于祖国的完全统一和现代化。”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0-6514103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info@zggg.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