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中期文学家、军事家徐文长在其著作《徐文长逸稿》中感慨道:“蜀汉前将军关侯之神,与吾孔子之道并行于天下。然祠孔子者,止郡县而巳,而侯则居九州之广,上自都城,下至墟落,虽烟火数家,亦靡...

明代中期文学家、军事家徐文长在其著作《徐文长逸稿》中感慨道:“蜀汉前将军关侯之神,与吾孔子之道并行于天下。然祠孔子者,止郡县而巳,而侯则居九州之广,上自都城,下至墟落,虽烟火数家,亦靡不醵金构祠肖像以临。球马弓刀,穷其力之所办,而其醵也。虽妇女儿童,犹欢欣踊跃,惟恐或后。以比于事孔子者,殆若过之,噫亦盛矣。”
孔子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也是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最杰出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孔子”,二千年来中国文化思想无不以孔子儒学中华文化主流。历代帝王尊孔子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建修文庙,唐以后科举考试,孔子经书为必考教材;科考中榜者,学而优则仕,任命为官吏,光宗耀祖,光大门楣。
就其影响力而言,中华文化五千年,贤者如云,智者如海,无人能出孔子之右。只有关帝,不仅宋元开始,中华文化大系统已经形成“文拜孔子,武拜关公”的传统文化格局,明清时期关帝更被朝廷尊奉为“武圣”,与“文圣孔子”并立;祭祀关帝的庙宇也被尊为“武庙”,祭祀规格升为“中祀”,享有与孔子同等的祭祀礼遇,关帝庙分布的广度、数量,也远超文庙及其他祠堂庙宇。

关帝为何能与孔子之道并行天下?简要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帝志兴汉室体现孔子作《春秋》的思想意图
湖北省汉口山陕会馆《汉关夫子春秋楼碑记》云:“考《春秋》系鲁史,东周以还,王纲欲坠,我孔子惧万世君臣之大义不明,不得已而以宗鲁者尊周,托《春秋》以见志,此‘春秋’之所以有其书也。若汉自灵、献守府,无异东迁,而当时汉统在蜀,我关夫子欲以存蜀者存汉,志《春秋》之志。此‘春秋’之所以有其人也。”
《春秋》一书,是孔子立君臣之分,建纲常伦理,明是非曲直,辨善恶忠奸,正国家及社会风气的儒家思想纲目及教材。孔子生活的东周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战争频繁,僭越叛逆成为常态,所以孔子作《春秋》,明是非,辨善恶,正名分,以宗鲁者尊周,使“乱臣贼子惧”。而关帝生活的东汉末年,汉室微弱,诸侯并起,挟天子以令天下,诸侯混战、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社会秩序受到极大破坏。关帝幼读春秋,因此立下宏愿,志兴汉室,追随刘备,忠心耿耿,欲以存蜀者存汉,以身体力行传承着孔子的《春秋》之志。
二、关帝夜读春秋成为践行孔子之道的形象代表
《春秋》是孔子之道的思想核心。孔子作《春秋》时融入儒家的道德标准,即后世流传的“春秋微言大义”,用以褒善贬恶,拨乱反正。
关帝是践行儒家《春秋》思想的形象代言人和道德典范。关帝夜读春秋,深明《春秋》义理的儒雅形象,在中国人心中广泛流传、根深蒂固。《三国演义》有首诗称颂关帝:“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境,春秋义薄云。昭然垂万古,不止冠三分。”
清代名将年羹尧之父、湖广巡抚年遐龄云:“自孟子而下读《春秋》者不乏人,而能于《春秋》大义见诸行事之实者,唯(关)侯一人而已。”
雍正三年朝廷颁令,追封关帝祖辈三代公爵,敕封关帝“山西关夫子”,与文圣孔夫子并尊。蒲州知州龚廷飏题联云:“作者春秋述者春秋,立人伦之至,涑水与洙泗共远;山东夫子山西夫子,瞻圣者之居,条峰并泰岳同高。”体现了官方对关帝圣人地位的认可和崇敬。

三、关帝对孔子之道普适民众具有重要意义
台湾日月潭文武庙有一联:“大道久弥新,奚必伤麟叹凤,即今仰德怀仁,又见海疆崇圣学;典型垂万古,足令慕义效忠,但愿同心继武,莫将成败论英雄。”
大道是孔子以德治国的政治理想。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孔子说:“吾道穷矣。”从此绝笔《春秋》。关帝读《春秋》,奋起行伍,以忠义无双的优秀品格成为世人争相效仿的道德典范,使儒家思想普适民众,大放光明。孔颖达云,“继武者,谓两足迹相接继也。”文武二圣,同心继武,将圣贤之道发扬光大,成为中华文化薪火传承,大道弥新的文化主流脉络。
关帝的优秀品格来源于儒家思想的熏陶,关帝精神即是儒家思想进行道德实践和普施教化的完美验证。关帝,与孔子之道并行天下,成为华人社会世世代代精神信仰的中心,受到社会各界的共同敬仰和尊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