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帝崇拜的历史,源远流长,跨越千年,光耀千古,至今依然兴盛不衰,早已融入中华儿女的精神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品格塑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 在全球华人社会的思想意识中,关帝是忠义精神的文...

关帝崇拜的历史,源远流长,跨越千年,光耀千古,至今依然兴盛不衰,早已融入中华儿女的精神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品格塑造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
在全球华人社会的思想意识中,关帝是忠义精神的文化符号,是天地正气的文化象征,更是主持正义、惩恶扬善、护国佑民、消弭灾劫的至尊无上神明。
关帝精神中所蕴含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和价值观念,是华人社会共同尊崇、世代传承的人格标准和行为准则。南怀瑾先生在《武圣关壮缪遗迹图志》序中说:“盖自元明以来,关公事迹,由史乘而衍为演义,自人位而极为帝天,迷离惝恍,家喻户晓,俗成聚实,贤者犹不免于信奉,况已成为民俗文化之中坚信仰,普为四海同钦……至如世所标榜关公之忠义,则于忠道之诠释,不仅施于君臣之际,且可尽于人伦纲常之间。其于义道之影响,且可概于朋友之适而及于社会之则。”

广东汕头的南澳岛,是全国14个海岛县(区)中唯一一座全岛域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的海岛。南澳岛地处福建、广东和台湾三省交界海面,历史上素有“粤东屏障、闽粤咽喉”的美称,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泊点和中转站。
南澳岛面积不大,主岛面积仅111.73平方公里,岛上却建筑着不下十座关帝庙。隆澳是南澳岛四个大澳之一,关帝是隆澳13乡乡民共同祭祀、崇拜、信仰的神明。雍正年间,隆澳前江建起了关帝庙,乡村之间、乡民之间的矛盾纠纷,都会在关帝庙关帝像前调解和解决,调解的结果,也会被乡民接受和严格遵守。每年农历正月十八日,隆澳13乡乡民都会联合举办一年一度的关帝巡境活动,乡民踊跃参加,盛大隆重。
与隆澳13乡比邻而居的山顶乡和山边乡。两乡原本都是定于正月十六日举行巡游活动,因为两乡距离很近,巡游路线的重叠处时有冲突发生。同治七年(1868年),两乡衿耆齐聚前江关帝庙,决定把两乡巡游日期,改成正月十六、十七两个日子,并在关帝面前焚香拈阄,定下轮流次序,盟誓“嗣后不得逾约争先,致伤和气。违者议罚大戏四台”。这个在关帝面前立下的盟约,至今仍被两乡乡民共同遵守。
历经千年英风宛在的关帝崇拜,是中国民间社会解决争端、仲裁纠纷、睦邻友好、团结一心的主要途径。人们对关帝的祭祀与尊崇,不仅是祈求保护,同时还有威灵慑服作用。顺治年间《潞安府志》卷七云:“愚夫愚妇一抱不平,指神相誓则懔懔变色,盖其大义精忠,通天贯日,故威灵慑服,人心自肃。”

明嘉靖朝吏部尚书张瀚在浙江西湖《新建义勇武安王庙记》中说:“盖(关)侯之忠贞贯日月,诚信格金石,其在天为星辰,其在地为河狱,万世之仰侯者,举目常若见之……而侯之神在天下,又若水在地中,随取随足也。故其应常速如响。夫感深而应速,则慕者与德者合,慕则思深,德则无斁,此侯之无时无地,而靡不虔祀,有以哉。”
关帝崇拜,早已融入到中华儿女的日常生活、人际关系、社会交往、工作学习、营企经商等各个方面,涵盖了华人社会从古至今传承下来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家庭、个人与社会的各种道德关系和伦理观念。
无论是生斯长斯的中国人,还是居住海外的华人,如果能够身体力行、切实遵循关帝精神所倡导的忠、孝、仁、义、礼、智、信等精神品德,必将成为人人钦佩、爱戴,品质高尚,声誉日隆的新时代强者。同样,一个国家、一个族群,如果能够依据关帝精神建立起人人自觉遵守的日常道德行为准则,也必将日益强大、繁荣,成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最终胜者。
关帝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大家园里的共同精神财富和共有精神资产,弘扬关帝文化,传承关帝精神,不仅能够将关帝遍及全球的广泛而恒久的社会影响力凝聚和收拢起来,成为团结凝聚全球华人万众一心的精神纽带,而且能够成为增强全球华人文化自信,抵御外来潜在风险,戮力同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精神力量。
关帝崇拜,集合着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思想认同、情感认同、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帝崇拜,有华裔的群落就有关帝信仰。关帝崇拜,已成为全球华人的最大公约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