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许慎《说文》中说:“福,祐也。”在传统文化中,“福”的本义就是祈求神明保佑。 春节是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之日,春节期间祭神祈福习俗,是中国人传承数千年的集体社会活动,通过充满仪式感的祭祀仪...

西汉许慎《说文》中说:“福,祐也。”在传统文化中,“福”的本义就是祈求神明保佑。
春节是一年之始,万象更新之日,春节期间祭神祈福习俗,是中国人传承数千年的集体社会活动,通过充满仪式感的祭祀仪轨,和形式多样的娱神祈福活动,表达了中国人对追求幸福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更表达了中国人敬天法祖、不忘本源的感恩心态和情结。
春节期间,中国各地民众自发组织各种祈福、祭拜、礼俗活动,人们备足供品祭礼,张灯结彩、舞龙舞狮、载歌载舞,向祖先和神明祭拜祈福,祈求祖先和神明普降恩惠,保佑风调雨顺,家宅平安,家人健康,财源广进,六畜兴旺……
山西介休龙凤镇张壁村春节年俗活动是“关帝庙前耍大刀”,以此表达对武圣关帝的尊崇和敬意。山西介休民间谚语“拜关帝,长出息”即源于此。
福建泉州除了在春节期间举办各种祭祀关帝的活动,远近民众还会纷纷到通淮关岳庙抽签求卜,占算新年运程。逢正月初四日神回人间,还要由当地有声望的士绅,在通淮关岳庙关帝圣像前抽“大签”,或叫“公签”,卜求全城年运吉祥,风调雨顺,消灾解难。

春节祭祖祀神,是中国人酬谢神恩的表达方式,也是祈愿神明继续保佑的精神诉求。每逢春节,香客信众到关帝庙烧香酬神,祈福祈愿,人潮如涌,已成为中国各地民众欢庆春节的重要内容。
同时,春节祭神祈福习俗,也是一场劝善止恶、教化人心的教育活动。
《关圣帝君觉世真经》说:“一切善事,信心奉行;人虽不见,神已早闻;加福增寿,添子益孙,灾消病减,祸患不侵,人物咸宁,吉星照临。”“求子得子,求寿得寿,富贵功名,皆能有成,凡有所祈,如意而获,万祸雪消,千祥云集。诸如此福,惟善可致。”体现了“德福一致”的传统文化思想。
中华文化历来讲究,积德在于行善,积福在于积德。向神明祷告,祈福、求福,不仅需要诚心敬意,更需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救人之难,济人之急,悯人之孤,容人之过,广行阴骘,上格穹苍”,这样才能转祸为福,久久必获吉庆。
中国人祭神祈福的春节习俗,融合了导人向善、教化人心的社会教育功用,令积德行善、忠孝节义等传统文化思想深入人心。

祭神祈福活动,官方和民间都是重要推动者。官方祭祀神明,会更加具有仪式感,场面隆重,庄严肃穆。
明代《记闻录卷六》记载:“(正月)初二日,吴提督坐西察院。初三日,吴公冠带吉服,接见文武官吏。初四日,吴公往关帝、城隍二庙行香,仪从甚盛,与开府同。……唤上等梨园二班,各演戏七日以款神,士民统观,曹副总日往二处叩拜,徼福禳祸之意也。”
民间祭神活动则较为灵动,民间小调、杂技表演、传统戏曲、舞龙舞狮、地方曲艺、现代歌舞等,都是民间娱神、祈福活动常见的表演项目。
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北乡秧歌”,历史悠久,有着浓重鲜明的地方特色。北乡秧歌吸取了傩舞动作和驱疫除邪的祀神内容,继承了“民间鼓乐”等形式,每逢春节上演之时,北乡十八庙,人们踊跃参与,热闹非凡。
其一歌词为:“稽首朝拜关圣帝,满堂神圣显威灵。盖天古佛当中坐,关平周仓二将军。匹马单枪行千里,威震湖广荆州城。秉烛达明为圣主,万古留名到如今。桃园结义情义重,蒲州城里起了身。勇猛善战武艺强,忠心报国是忠良。身在曹营心在汉,力保皇嫂得团圆。情同日月义同天,华容道上放曹还。上帝怜圣多忠耿,敕封宣化掌幽冥。令圣纠察普天下,录人功过奏天庭。精忠义气观千古,敕建盖天古佛尊。赤胆忠心感天地,名垂青史保万民。”
几千年来,中国人把一切美好事物、美丽愿望、美妙感受的实现,统统归结为神明福佑的结果。甘肃兰州兴隆山关帝庙有联云:“志在春秋,明大义,振纲常,全节尽名,精忠不愧武夫子;心明法语,悟真空,凝神气,护国佑民,灵应足当大圣人。”
在每个中国人看来,中国人每当实现“幸福生活”的必备要件:长寿、健康、富裕、团圆、平安、受人尊敬、多子多孙、善始善终等,都应该感谢神恩浩荡,按照关帝立言垂训的宗旨,积极行善积德,为自己增添新的福报。
关帝云:“诸如此福,惟善可致。”春节祭神祈福习俗不仅是追求幸福生活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国人净化心灵、提升道德修养的安身立命之所。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