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鵬: 关公文化全球传播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想准备和实践路径 

       本报援引世界關帝文化消息: 4月9日下午,关公精神与华人华侨文化交流会,在武汉市洪山区古卓刀泉寺图书馆举行。洪山区委常委、洪山区海联会会长李田致欢迎辞,古卓刀泉寺住持法云、欧洲湖北商会会长林鵬...


       本报援引世界關帝文化消息: 4月9日下午,关公精神与华人华侨文化交流会,在武汉市洪山区古卓刀泉寺图书馆举行。洪山区委常委、洪山区海联会会长李田致欢迎辞,古卓刀泉寺住持法云、欧洲湖北商会会长林鵬、湖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黄柏权、台胞代表林盈富等嘉宾先后做主题演讲,武汉市侨联副主席邱启裕讲话。       适逢关公诞辰1865周年纪念,台胞代表与侨胞代表在文化交流会前共同向古卓刀泉寺关公像敬献了花篮。     下面,全文发出欧洲湖北商会会长林鵬先生的讲话,以飨海内外读者。 

       关公文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1800多年以来,得到历朝历代官方和民间的共同认可和推崇,逐步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并从中国大陆,传播到中国港、澳、台地区和东南亚国家,进而逐步传遍全世界,有华人的地方,就有关公文化,关公文化是链接全球华侨华人的精神纽带,是海外华侨华人的精神家园。 

                    眾嘉賓向關帝獻花 
         关公文化之所以得到全球中华儿女的普遍认可,也得到儒释道  不同文化和宗教流派的共同推崇,归根结底,是因为关公文化承载了不同文化和宗教流派共同的价值观。作为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关公的一生,是儒家文化付诸实践的具象化表现,他的完美品格,是人所能够做到的道德标准的最高典范,因而被儒家推为与“文圣”孔子齐名的“武圣”,并有“万世人极”之称,成为整个中华民族的道德典范和精神偶像。关公文化所蕴含的“忠义仁勇礼智信  ”七大美德,虽然已经过去了1800多年,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交流会现场  
          关公文化的全球传播,有利于推动人类道德水平的整体提升,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想准备和实践路径。关公文化所蕴含的道德规范,兼顾了集体与个人的和谐共生、有机统一。关公文化的全球传播恰好可以帮助全球解决自身集体与个体矛盾冲突的深层次社会危机。
       要理解关公文化为什么可以在当代社会促进集体与个体的和谐共生,我们有必要一起来解读关公文化七大道德准则的具体内容:        “忠”是指个体对集体的忠诚、坚守和维护,不忘初心,坚守信念,从一而终。大到忠于国家,忠于人民,小到忠于单位,忠于家庭。      “义”是指个体对公平正义的道德准则的敬畏、遵守和维护,甚至不惜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这个字早期与祭祀有关,甲骨文的“義”字上面是“羊”,下面是“我”,指把“我”像“羊”一样献祭于“神”。后来延伸指一种为集体,为他人,或为更高的社会价值而牺牲个人利益,舍生取义的品德。      “仁”是指个体对外在大千世界的慈悲和关爱之心。这与海外“博爱”精神异曲同工。      “勇”是指个体面对外部环境的千难万险由内而发的大无畏精神。关关难过关关过,步步难行步步行。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      “礼”是指个体对社会习俗和约定俗成规矩的尊重、维护和传承。      “智”是指个体对社会现有知识的学习、传承,及个体对社会未有知识的创造和创新。      “信”是指个体对外做出承诺后自觉遵守和兑现,一言既出,驷马难追,一诺千金。这与世界上其他国家宣扬的“契约精神”大同小异。
       由上可以看出,关公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可以被全球所接受的,具有普适性特征。       历史上关公文化被儒家、佛教、道教共同尊崇的现象,也体现了其文化融合性与价值普适性。这种跨体系、跨信仰的认同,为人类文明多元化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提供了独特的精神启示与实践路径。儒、释、道共尊关公是人类文明文化融合的典范。儒家将关羽塑造为“忠义仁勇”的代表,强调其对国家忠诚、对兄弟信义、对百姓仁德的核心价值,成为社会伦理的具象化符号,维护了个人与国家,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佛教通过“关公显圣”传说将其纳入护法伽蓝体系,赋予其守护佛法、降魔卫道的宗教职能,佛教以“慈悲”与“因果”化解关羽的杀伐之气,体现了外来宗教对本土文化的包容性改造。道教尊关公为“关圣帝君”,将其神格化为三界伏魔大帝,兼具驱邪、司禄、护佑民生等职能,是道教通过神权体系将关公从历史人物升华为普世信仰对象的具体表现。儒释道对关公的差异化诠释,并未导致文化冲突,反而通过价值互补形成“三位一体”的文化共生体。这种“一神多义”的包容性,打破了单一文化体系的局限性。       关公文化普遍适应性内核使其具有超越文明冲突的价值共识。关公文化的核心价值“忠义仁勇礼智信”,既是儒家伦理的基石,也与佛教的“持戒精进”、道教的“济世度人”相通,更与全球多元文明共享的伦理追求深度共振:“忠”可对应现代社会的爱国主义、家庭伦理与责任感;“义”暗合对公平正义的追求;“仁”与“博爱”几近相同;“勇”呼应个体面对困境时的道德勇气;“礼”与世界多种文化中重视传统习俗和仪式感不谋而合;“智”与当下全球人工智能革命中重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异曲同工;“信”直指商业文明与跨文化交往的诚信原则和契约精神。       东南亚华人社群以关公信仰维系文化认同,西方汉学家将关公比作“东方圣乔治”,这些都足见关公文化价值符号的跨文化穿透力。关公文化的“多元一体”模式证明,不同文明体系可通过共享符号实现价值对话,而非陷入“文明冲突论”的对抗逻辑。例如,基督教“博爱”与关公“仁德”、伊斯兰教“正义”与关公“义气”之间均可建立精神联结。在民族主义回潮、身份政治激化的当下,关公文化展示了一种“求同尊异”的智慧:既保持文化独特性(如儒释道各自的诠释路径),又通过共同价值(如信义)构建共识基础。这种模式可为国际组织、跨国合作提供文化黏合剂。“天下一家”的关公信仰(如海外关帝庙的“万教同尊”现象)暗含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其通过民间信仰自发形成的文化网络,提示了一条自下而上的文明融合路径——淡化各自价值观,而是通过共享价值符号促进理解。       关公文化全球传播可以促进全球文明对话和文明互鉴,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做好思想准备,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实践路径:       学术层面:推动关公文化与国际伦理学、比较宗教学的对话,提炼其现代性转化潜力。       民间层面:借助遍布全球160多个国家的关帝信仰等实体空间,举办民间文化交流会,将其转化为文明互鉴的公共平台。关于这一点,欧洲湖北商会与法国全球关公文化联盟在著名关公文化专家朱正明教授的倡议下,已经开始团结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共同在法国筹建欧洲大陆的第一家关帝庙:欧洲关圣殿,以实现全球五大洲遍布关帝庙的夙愿。建成后我们将以欧洲关圣殿为基地,举办“东西方文化互鉴会”,广邀东西方文化精英,共同探寻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文化路径。       国际传播:通过影视、艺术等载体,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数字化技术,将关公精神转化为“可通约”的叙事语言。去年年底动漫游戏《黑神话:悟空》以及今年春节电影《哪吒2》在全球市场的爆火,为未来关公文化全球传播指出了新的方向和路径。关公文化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人类文明“和而不同”的理想图景。它证明:真正的具有普遍适应性的文化,绝非单一文化的扩张,而是多元价值在对话中形成的动态共识。这种文化基因,恰可为构建更具包容性的全球文明秩序提供东方智慧——在守护多样性的同时,让“各美其美”通向“美美与共”。关公文化全球传播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思想准备和实践路径,港澳台同胞和全球华侨华人应该团结起来,对外讲好关公忠义故事,共同为关公文化全球传播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助力。       (林鹏 国侨办第十届世界华裔杰出青年、欧洲湖北商会会长、法国全球关公文化联盟主席、法国亚裔协会终身荣誉会长)

来源丨  世界關帝文化【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0-6514103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info@zggg.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