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游记 | 走进解州关帝庙,参悟关公文化 参观完芮城永乐宫,我们又开车来到运城解州镇,参观解州关帝庙。 看到“解州”,我开口就是“jie zhou",老公说我就念错了,我疑惑“解”还有其他读音吗?立即网...
山西游记 | 走进解州关帝庙,参悟关公文化

参观完芮城永乐宫,我们又开车来到运城解州镇,参观解州关帝庙。
看到“解州”,我开口就是“jie zhou”,老公说我就念错了,我疑惑“解”还有其他读音吗?立即网上搜一下,还真念错了,原来“解州”的“解”读“hai”,还有由来的。
◆解州及读hai的由来
古时解州镇一带,称为“解梁”,关于解(hai)州由来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因城周围水网密布,城池就像汪洋中的一只眼睛,周边有盐池、伍姓湖、涑水河等这样的大水包围,像海,故而“解”读音为“海”,后逐渐演变成“hai”。
汉代置解县,五代置解州,宋金沿用,清又升为直隶州管辖,民国时又改州为县。这就是“解(hai)州”、“解(hai)县”、“解(hai)池”读作hai的由来。解州镇因此得名。
另一种说法,hai读音源起于黄帝与蚩尤的决战。当时“河东盐池”非常著名,盐池本属于蚩尤部族,黄帝为了保证自己的领导地位,不计代价地打败了蚩尤,还在此地肢解了蚩尤,此地成为蚩尤被“害”处,百姓为纪念蚩尤读之为“hai”,最终成了解(hai)州。
◆解州关帝庙简介
解州关帝庙,位于山西省运城市盐湖区解州镇,是祭祀东汉末年名将关羽的庙宇。
(一)关帝何人
古语云:山东文圣人,山西武圣人。武圣人就是山西解州的关帝。
关帝,又称关公,本名关羽,字云长,河东解梁(今解州镇)常平村人,骨解州是关公的祖居之地。

●“关公生前官职、歿后历代封谥”图●
中国历史上,是军事家和忠义精神的代表,关公在生前的官职为亭侯,汉代最低一级的爵位。
然而,关羽的忠诚、勇猛、义气深得民心,被历代朝廷推崇。所以在他身死后,步步高升压倒群雄。
神化关羽在陈、隋年间,明代后被追封为帝君,历次加封为侯、王、帝、帝君、大帝等。
在佛教中关羽是释迦牟尼的护法伽蓝,道教中被奉为关圣帝君、三界伏魔大帝。成为统管儒道释三教、人鬼神三界的关圣大帝,成为民间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
故关帝庙成为特殊庙堂,不供奉佛教、道教偶像,而是围绕着关羽的忠、仁、义、勇进行设置。

●关帝庙全景图●
(二)解州关帝庙建造历史
解州关帝庙始建于陈末隋初,是以关羽家乡的祠堂为基础逐步发展而成。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
因解州东南10公里的常平村是三国蜀将关羽的原籍,故被誉为“武庙之祖”。
宋大中祥符七年(1014)扩建,形成了王宫帝阙的格局。金大定十七年始成庙宇。
明代兴盛,关羽在道教被尊为“协天大帝”、“协天护国忠义帝”等。解州关帝庙大量修建。
明洪熙(1425年)和成化年间(1465-1487年)解州关帝庙两度修建,创建钟楼豪基,重新建构关羽殿,前檐“以石昌楹”,设立石柱八树。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修建乐楼。明正德五年(1510年)重新修建寝宫大殿。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堪称解州关帝庙之鼎盛时期。先后四次修建庙宇。
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明神宗三封关羽,解州关帝庙扩建,创建体量宏大的麟经阁(春秋楼),在庙门东西两侧建钟楼与鼓楼两个建筑,并重修廊庭,兴建东西华门,形成帝宫制。
明万历年间设醮典时的献词:关羽“生前忠义,振万古之纲常;身后威灵,保历朝之泰运。”
清康熙四十一年(1702),解州关帝庙被一场大火化为灰烬。
后康熙帝下令重修被大火烧毁的建筑。1734年,修建碑亭; 1762年,知州言如泗修改八卦楼为现在的御书楼,修改麟经阁前楼为刀楼和印楼,改建庙南结羲园、功德祠,建碑亭;1809年(嘉庆十四年)建钟亭。
1815年遭地震损坏,又修建。
清光绪三十三年至宣统元年(1907-1909年),解州关帝庙连遭火灾,除了中轴线上的主体建筑未殃及外,其余百间烧成了灰烬。经十余年始修复,后屡建屡毁。
现存建筑大多为清康熙四十一年大火之后,历时十年按皇宫规制所建。
2008年前后,解州关帝庙修建御花园。
2010年,对解州关帝庙“威震华夏”牌楼进行修缮。
千余年来,解州关帝庙历经沧桑与兴衰,经历了创建、扩建、重建、完善、增补、修葺[qì]、油饰、装修以及更名、改制、悬面、刻碑等动作,持续历代无止境。
而今作为游戏《黑神话•悟空》取景地之一的解州关帝庙,是我国规模最大、保持最完整的祀奉关羽的祠庙。
1988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2012年,“关圣文化建筑群”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2013年,被授予“海峡两岸交流基地”。

●关帝庙全景图●
◆关帝庙建筑布局
解州关帝庙,坐北朝南,面对中条山,北靠盐池。是现存规模最大的宫殿式道教建筑群。
建筑结构严谨,中轴对称,主次分明。整座庙宇分为结义园、正庙区、后寝和御花园四部分,
庙堂以殿阁六重,牌坊七座,殿宇两百多间,两道围墙环绕庙堂。占地22万平方米。
一.解州关帝庙大门
走进一宽阔广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解州关帝庙景区大门。

●大门前铁杆旗●
门前广场左右各立有一高大的铁杆旗。左右还各立有一尊石狮。

●“解州关帝庙”碑●
左侧石狮旁立着刻有“解州关帝庙”、“全国重点保护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八八年一月十三日公布”、“山西人民政府立”字样的石碑。

●解州关帝庙大门●
大门正上方悬挂金边蓝底黄字“关帝庙”横匾,横匾后面悬挂红底金字“关帝庙”塑匾,中间门柱楹联“精忠贯日,大义参天”。
二.解州关帝庙:结义园
进入景区大门,就是结义园的后院子。清朝1762年重建。
结义园,由君子亭、结义坊、假山、环廊等组成。
展示的是《三国演义》里记述刘、关、张在张飞家的桃园里桃园三结义的故事。
(一)结义亭
迎面的结义亭,是结义园里的主要建筑。

●结义亭●
在结义亭里存放着一块200多年的石碑,它还原了桃园三结义的情形,是清朝解州州官颜如泗命人刻制的。碑刻采用的是线刻手法。

●结义亭里石碑●
亭里三面墙体,以图文形式展示:清“关圣古宅碑”、清“关夫子故里碑”、清“关圣帝君像”、清“前将军关壮缪侯祖墓碑铭”以及“关公生前职官、歿后历代封谥”。

●结义亭内展厅●
穿过亭,迎面是一道影壁。影壁左侧开等边六边形独门。影壁正面的中间位置杵一人形条石,叫三分砥柱石,高2.07米,与关羽身高几乎一样,关羽身高九尺。

●影壁与三分砥石柱●
继续前行,就是君子亭。
(二)君子亭
君子亭是人们祭拜关公前正衣冠、净手脸的地方。
这是一座琉璃牌坊,为明朝万历年间建造的。前有卷棚抱厦,是结义园的正前门。

●君子亭●
过君子亭,就是结义坊,非常的古朴。
(三)结义坊
创建于明 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坊后设亭,曰方亭,又叫门亭。

●“结义坊”正面●
四柱三楼三开间,木结构琉璃瓦顶。牌坊明楼高11.88米,是祖庙区最为壮观的木牌坊之一。
正面题“结义园”,为乾隆年间州守言如泗重题,原字为“万古纲常”。
背面题“山雄水阔”四个字,

●“结义坊背面●
穿过结义坊,是一面红色照壁。
三.四龙照壁
绕过照壁红色一面,另一面浮雕图案精美丰富,云海翻腾,翔龙飞舞。据介绍,此壁名为四龙琉璃照壁,建造于明朝嘉靖年间,已有400多年历史了。

影壁之精华,在其壁心所嵌的黄绿色琉璃四龙图,内嵌黄绿色琉璃制品的龙、凤、狮、虎、麟、马、牛、羊、鱼、雀、鹤等各类动物与怪兽图案。
画面中的“天、地、水”三界,告诉人们:关公曾被明神宗朱翊封为“三界伏魔大帝”,自此关公进入帝王行列。

●四龙琉璃壁●
照壁前,立有三根交叉铁柱,铸造余清雍正年间,是文武官员至此落轿下马的标志。
四龙照壁横在古驿道路中央,把结义园和正庙分割开来。
这青砖古驿漫道,原是过境官道,直达蒲津渡过黄河到长安,也叫驿道。
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期间,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西巡狩猎”至西安,就是走的这条官道。
过四龙琉璃照壁,就来到真正意义上的关帝庙:正庙。
四.解州关帝庙:正庙
解州关帝庙北部的正庙,仿宫殿式布局,分前殿和后寝两个部分。
(一)前殿
前殿南北中轴线上依次排列:端门、雉门、午门、御书楼、崇宁殿;
东西两侧有配殿:崇圣祠、追风伯祠、胡公祠、木坊、碑亭、钟鼓楼、东西长廊等附属建筑。
(二)端门
绕过四龙照壁,迎面就是“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端门。

●端门全景●
端门是第一门。始建年代不详,重建于明嘉庆年间,一座古朴砖结构宫门,外观砖雕为仿木建筑。端门,又称山门,是关帝祖庙的正南门,古朴雄伟的砖结构宫门。由三个门洞组成。左右各有一尊石狮。

●端门近景●
正门中央嵌着“关帝庙”牌匾,左侧门嵌着“大义参天”,右侧门嵌着“精忠贯日”。门洞背面有“伏汉人物”匾额。堪称明代砖构门庑中的佳作。
(三)雉门
穿过端门,迎面第二道门,三座高大的单檐歇山顶庙门。
中门是雉门。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单檐歇山顶,专供帝王进出。为清代后期建筑。

●雉门●
解州关帝庙有雉门之设,是因为仿紫禁城而建,庙内门庭依帝宫之制。
雉门一对抱鼓石为门当,四个门簪为户对,上嵌竖匾,书“关帝庙”三个烫金大字。左边有石碑一座。平时此门关着,所以游客无法进入。

●雉门塑匾“关帝庙”●
屋脊中是一座铁质宝塔,两头是大象驮着宝瓶,寓意齐平盛世、国泰民安。

●雉门屋脊铁质宝塔●
在雉门两端,东面是文职官员出入庙堂的“文经门”;西侧为甲胄之士出入庙堂的“武纬门”。

●雉门东西“武纬门”、“文经门”●
雉门前,东是钟楼,西是鼓楼。

●雉门东侧钟楼●

●雉门西侧鼓楼●
雉门两侧分布着部将祠、崇圣祠、追风伯祠、胡公祠。部将祠是供奉关羽手下三员大将王甫、周仓、赵累的;崇圣祠是清代所建,供奉关羽三代先祖的神龛;追风伯祠是明神宗封赤兔马为追风伯而建的祠。胡公祠是祭祀关羽岳父家的祖宗。
雉门后面,是一个戏台。

●戏楼●
戏台坐南向北,是祭祀帝王酬神演戏的场所。分东西两间,一边是供唱戏的演员换衣服的地方,一边是戏台。
继续前行,穿过戏楼,正前方就是午门。
(四)午门
午门,又称五朝门,是第三道门。在清朝时毁于大火,现存建筑是民国重建的。

●午门全景●
面阔五间,进深五间,单檐庑殿顶,石雕回廊的厅式建筑。
周围有石栏杆,栏板正反两面有浮雕、各类图案、人物,据说有144幅。
午门左右两边各有一座木牌坊。
沿石阶踏道而上,中间为御道,铺设双龙戏珠石板雕刻,庄重而肃穆。

●午门●
进入厅内,午门的木结构建筑屋顶,真的叫绝了。还有各种的牌匾悬挂在屋顶。

●午门南面周仓、廖化画像●
南墙体有周仓、廖化画像,是关帝的忠实部下。北墙体有反映关羽一生主要经历的彩绘,起于桃源三结义,止于水淹七军。

●北面反映关羽一生的彩绘,“刚健中正”匾额●
东西两侧墙体还有琉璃砖雕。琉璃砖雕旁各有一副猛虎咆哮、巨龙喷水彩绘。

●午门猛虎咆哮彩绘,“乾坤正气”匾额●

●午门巨龙喷水彩绘,“普济商民”匾额●

午门还有一对联:
“国贼数操,谁曰不然,顾权无以异也,张挞伐,建纲常,天地低昂鬼神泣;
圣乡说鲁,复乎尚矣,惟解亦相侔焉,仰威灵,明把事,山川磅礡庙堂巍”,是民国一县长写的,很有意思。
(五)“山海钟灵”牌坊
经过午门,抬头就见一木牌坊,木牌坊南面额眉题“山海钟灵”,北面镌刻“如在其上”。
牌坊建筑为四柱三间三楼,庑殿式琉璃瓦顶。中间两个柱子之间是木雕的龙头张口衔通间雀替,雀替上有浮雕的花卉。

创建于明神宗万神初年(1573年),重建清同治六年至九年。木牌坊雕刻精美,木枋密密麻麻的斗拱,很气派。单层重檐琉璃顶,

●“山海钟灵”牌坊●
黄绿琉璃覆顶,套兽花卉各具形态,正脊两端琉璃凤吻一对,蹲于吞口之上,翘首伏尾,迎面张望,颇具吉祥之意。
(六)御书楼
穿过“山海钟灵”牌坊,便来到御书楼。

●御书楼南面●
双层三重檐,歇山式琉璃覆顶。高17.04米,巍峨耸立,飞檐翼出,气宇轩昂。

●御书楼北面●
四周环设游廊,前设抱厦一间,单檐庑殿顶;后设抱厦三间,单檐卷棚歇山顶。这种前后抱厦建筑,别具一格,精巧玲珑。

●“御书楼”塑匾●
御书楼,原叫八卦楼,源于梁架中心的建筑为八卦藻井。故取此名。乾隆皇帝有次要巡游南方,专程绕道此地朝拜关羽,就在此处为关羽御笔题写“义炳乾坤”匾额。此楼就易名:御书楼。

●匾额“圣神武文”与藻井●
楼里悬挂道光十九年由道光皇帝御赐的“圣神武文”横匾,周边贴金绕雕蝙蝠,寓意为遍地是福(蝠)。匾上是一个八卦形的藻井。藻井外观轮廓为方形,中心与井底为八角形,置身楼下仰望,八角藻井叠加而上,直至顶层。
楼道挂有诸葛亮用飞白体写的草书“绝伦逸群”横匾一副。
穿过庄重严整的御书楼,便是壮观的崇宁殿。
(七)崇宁殿
崇宁殿,是关帝的朝堂,是关帝庙的主要建筑,于庙宇中心,用于祭祀及其它活动。
因北宋崇宁三年(1104年),徽宗赵佶封关羽为“崇宁真君”,故名“崇宁殿”。

●崇宁殿●
殿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重檐歇山式琉璃殿顶,檐下施双昂五踩斗拱,额枋雕刻富丽。

●乾隆亲书“神勇”●
大殿正中明间悬蓝底金字横匾“神勇”,为乾隆帝手书。

●铜、铁制青龙偃月刀、龙柱●
殿周有望柱69根,精美石栏板62块,蟠龙石柱26根。

●蟠龙石柱●
每柱皆雕盘龙,神态各异,有龙爪中握有祥云 ,有龙爪中握有龟,精巧至极。

●石栏板上得石雕像●
环廊勾栏石栏板,雕满了各种狮、虎、麒麟、人物及花卉等图案,仔细端祥,姿态各异。刻浮雕200方,栩栩如生。

●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
檐下门上有咸丰皇帝御笔“万世人极”横匾。
殿内木雕神龛内,塑帝王装的关羽坐像,双手持笏。表情端庄肃穆,神情凝重而威严,凝视前方的目光里透射出一种超凡的勇猛、刚毅、洗练之气。

●关羽坐像及康熙皇帝御笔“义炳乾坤”横匾●
殿内迎面两根内柱,木雕巨龙自柱底盘旋而上,至柱顶探头对峙。柱间额枋上悬挂有康熙皇帝御笔“义炳乾坤”横匾,一周贴金雕龙,工艺精湛。

●崇宁殿●
殿前配以石华表一对、铁铸焚表塔两座、铁大象驮铁旗杆一双、铁胡人牵铁狮子祭拜关公、四周曲廻的汉白玉勾栏等。苍松古柏矗立左右。

●铁胡人,铁狮子●
两座铁铸焚表塔,具代表性的铸件,值得一看。

●两座铁铸焚表塔●
塔高两丈有余,塔体盘龙缠绕,刻铸着祥花瑞草、吉人灵兽图案,粗狂中不失细腻,沧桑里浸满了精妙。
中部是莲花台,下有铁狮衔铁环,铁环无缝可转动,彰显铸造技艺的精湛。
下部铸有守卫使者,环绕着一圈驮塔力士,最下边是狻猊做塔脚。

●崇宁殿及华表●
石华表顶各矗一连体望天吼,据说是民间与天庭“沟通的纽带”。
大殿东西两侧,各置有一对明朝所制的铜质和铁质青龙偃月刀,共四把,各重300斤。据史料记载,青龙偃月刀是在宋代才出现的兵器。
到了崇宁殿,关帝庙的“前殿”部分已经结束了。

●小广场的花圃●
穿越崇宁殿,走过一个小广场,来到花圃处,就进入了关老爷庙宇的后寝。
五.后寝
后寝,以“气肃千秋”木坊为屏障,春秋楼为中心,刀楼、印楼居两侧,气势雄伟。
(一)“气肃千秋”牌坊
花圃前方,一座高大壮观的三门木制牌坊,矗立道路中央,上书“气肃千秋”。这个牌坊是整个中轴线上最高的牌坊。

●“气肃秋千”牌坊远景●
仔细看,牌坊后边的四棵千年古柏树叶形状酷似一条龙。有头(左头)有身有尾(右尾),如腾云驾雾般,活灵活现,牌坊一挡,倍增神韵。

●“气肃秋千”牌坊近景●
牌坊斑斑剥落的彩绘和油漆,呈现沧桑和流失。其雕刻、铆接,技艺精湛,让人叹为观止。
牌坊东侧是“印楼”,里面存放着“汉寿亭侯”玉印模型,只是模型;西侧是“刀楼”,矗立着一把几百斤重的青龙偃月刀,也只是模型。

●东西两侧的印楼刀楼●
双楼对峙而立,都是系方形三层的十字歇山顶建筑,典型的庭院式建筑群。
传说,关公为“巨龙转生”,刀架上的两条巨龙从祥云中盘旋而出,共同托起了关公的青龙偃月刀,精美绝伦、大气磅礴!
青龙偃月刀和汉寿亭侯印,是由同一根高达20多吨的古沉木(乌木)经三位雕刻大师历时三年精细雕刻而成。
院内还有“汉夫子风雨竹”碑刻,相传出自关羽手笔,不知真伪。
穿过“气肃千秋”牌坊,便来到了关帝庙的后寝:春秋楼。
(二)春秋楼
春秋楼,又名麟经阁,是整座关帝庙的建筑精华。因关羽夜读《春秋》而得名春秋楼。

●春秋楼●
掩映在古柏之中的高大春秋楼,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后毁于大火。现存建筑为清同治九年重修(公元1870年)。
面阔七间,进深六间,二层三檐歇山顶建筑。
楼高三十三米,宽七间、深六间,大气磅礴、巍然屹立。
整座楼顶用彩色琉璃覆盖。两层楼檐下木雕龙凤、流云、花卉、人物、走兽等图案,雕工精湛、剔透有致。
两层楼皆修有回廊,四周勾栏相依,可供凭栏远眺。
底楼塑关羽金身坐像。正上方行书“威灵震叠”横匾,据说是慈禧太后笔迹。

●横匾“威灵震叠”●
一层上有木制隔扇108面,传说是象征山西108县。
楼内东西两侧,各有楼梯36级,通二楼。
我们付了30元参观费,顺着西侧的三十六级木梯,爬上二楼麟经阁。

●垂柱悬空●
二层为悬柱式建筑,26根木柱吊挂回廊。回廊是全部打开且互通的。上层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上层回廊的廊柱矗立在下层垂莲柱上内设搭牵挑承,垂柱悬空,给人以悬空之感,这种悬梁吊柱结构,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珍品。谓之一绝。
二楼神龛供奉关帝夜读《春秋》的等身像,关羽侧身坐立其中,左手捋髯,右手持《春秋》夜读。
神龛两侧有楹联“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
龛内壁上有《春秋》全文木雕,洋洋洒洒,十分气派。堪称又一绝。
二楼阁顶两侧,还写有一副对联:“北斗在当头,帘箔开时应挂斗;南山来对面,春秋阅罢且看山”。很有趣。
站在二楼,远眺五彩斑斓的盐湖。
据说楼当顶正对北斗七星,谓之三绝。
二楼顶中央有精妙绝伦的下垂式“海胆”藻井。

●藻井●
精美的海胆藻井,用四百多根木头,历时8年才建造成功,藻井全榫卯结构。
据介绍,这个海胆藻井是可以转动的,但因为更好地保护它,现在已经固定了,是我国古建筑中的孤例。
站着这豪华精致的殿堂里,情不自禁地对关羽和关羽文化平添几分崇拜和敬仰。
游玩至此就参观完毕。因为时间关系 没有去参观御花园。

●春秋楼●
写在最后
通过这次解州关帝庙的参观朝拜,我更深刻的理解学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也理解了为什么全国有这么多关公庙的原因。
中国的关公庙,关公像,拜关公等,这一切都是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信仰。这就是我们称谓的关公信俗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诚实守信是它的最好解读。
关公文化是以忠、义、仁、勇为核心的道德价植观,也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所提倡的。特别是他忠君的思想正是统治者所需要的,所以才从一个武将逐步的变成了帝君,成了武圣。
解州关帝庙,这个承载着浓厚中华文化的艺术殿堂,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
解州关帝庙不仅仅是一座庙宇,也是一扇通往古代忠义文化的窗口。每一次凝视,每一次触摸,都是与古人的一次深刻对话,感受古人的匠心精神和精湛技术。
来源丨今日头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