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义关帝为何通四海贯百世

关帝文化,源远流长,关帝正气浩然、忠义参天的精神品格早已深深熔铸进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文化、修养及气度,成为对内凝聚中华儿女精诚团结、守望相助、万众一心的精神纽带,对外成为展现中华民族厚...

关帝文化,源远流长,关帝正气浩然、忠义参天的精神品格早已深深熔铸进中华民族的道德、精神、文化、修养及气度,成为对内凝聚中华儿女精诚团结、守望相助、万众一心的精神纽带,对外成为展现中华民族厚重深邃、磅礴大气、自信自强、刚健有为的文化标识。

清雍正朝浙江巡抚、按察使甘国奎曾为解州关庙撰联云:“溯圣迹於乡邦,万古常瞻庙貌;植人纲在宇宙,历朝咸仰忠心。”

历史以来,历代王朝都将关帝的忠义精神作为宣扬爱国主义教育优良传统,教化民心崇德尚义、端正身心,稳定社会秩序健康有序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一千年前,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经略西北,抗击西夏的永兴军将士就在《解州闻喜县新修武安王庙记》中称颂关帝“王之行事,其忠节勇功,炳若丹青,乡人之所详闻”,“王以义从昭烈帝,与飞为御侮,恩顾虽厚,未尝鲜礼,誓以其死,以事先主,可谓忠矣!至于率众攻曹,水溃七军,斩魏诸将,群盗畏服,威震华夏,曹公避锐,可谓勇矣!观其曹公感义而坚不能久留,虽图报曹公而委心于先主,终始不变,卓然过人”。

此碑文高度概括了关帝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誓同生死;挂印封金、矢志不移;曹操感义,心坚不留;终始不变,卓然过人的忠义品格和英雄一生,让人肃然起敬,感动涕零。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明代刑部尚书顾璘在为明武宗敕修燕子矶关庙所作《重修汉荡寇将军关公庙记》碑文云:“天下之同尊曰义,人之大节曰忠。唯义通乎四海,唯忠贯乎百世”。

进一步明确指出,关帝的忠义精神可以超越时空、地域、族群、时代的界限,成为放诸四海而皆准,贯乎百世而通行的做人处事最基本的精神品格。

关帝忠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特质的集中表现,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和信心源泉。千百年来,在关帝忠义精神的鼓舞和指引下,无数忠臣义士舍生忘死、保家卫国,谱写出一首首气壮山河、荡气回肠的英雄颂歌。

河南周口《淮阳县志》记载该地有座关帝庙,始建者为明代指挥使王子道,碑文称,指挥使王子道,行为慷慨,英伟不凡,常习读儒家经典,是郡学生员。王子道生平最敬重和仰慕关帝的忠肝义胆,忠义精神,所以才会夜里梦到关帝。为表挚诚,王子道捐出薪俸,在军器局南四通八达的街道建起金碧辉煌的关帝庙,塑关帝像于大殿中。本意就是希望以关帝的浩然正气、忠义精神感染和教化本地民众,同时也用来勉励自己。

碑文赞扬关帝与昭烈皇帝刘备义同骨肉,情谊深固。关帝陪同刘备三顾诸葛亮于茅庐,纵论天下事,刘备任命诸葛亮为军师,爵禄地位在关帝之上,关帝甘居其下,心无怨怼,接受军师命令时,奋勇争先,惟恐落后,怎能说是关帝狂妄自大,以短取败呢?人们应该当面谴责且不容宽容的是曹操和孙权吕蒙这些狐鼠之辈,这些人奸诈狡猾,阴谋算计,与关帝的光明磊落、一身正气岂可同日而语?而且当时汉室衰颓,天已去汉,关帝熟谙《易》与《左氏春秋》,岂能不知?关帝仍然心念兴刘扶汉,竭忠尽智,正是遵循春秋大一统之心,践行忠义精神的完美典范。

《忠经·天地神明章第一》云:“天下至德,莫大乎忠”、“忠也者,一其心之谓也”。关帝忠心可昭日月,义气可壮山河,所以关帝“英灵义烈遍天下,故在者庙祀,福善祸恶,神威赫然,人咸畏而敬之,……千载之下,景仰响慕而犹若是”。

明代地理学家、漳州人士、著名学者张燮曾深情赋诗《关帝君颂》颂扬关帝:“地下天高,浩气在中。苞为烈义,千秋代雄。云台避峻,景钟谢洪。维岳降神,在汉之季。缔盟卯金,奉毂承辔。星霜夜眠,风云朝侍。孤忠结垒,神勇搴旗。目摄俦侣,如群小儿。介驷围樊,囚禁诛德。曹瞒震惊,吴侬反侧。妖梦突践,云霞四塞。正自胜邪,佑善伺权。宝殿赤楣,沿城及野。岁时苹蘩,拜舞庭下。系我熙朝,典礼是惇。生列通侯,殁称大帝。控镇九霄,社稷之卫。曹孙往矣,讴堪作隶。”

经过一千八百多年的发展演变,关帝忠义精神被赋予极为丰富的道德和文化内涵。关帝忠义精神已成为全球华人立身处世的基本准则,成为华人凝聚同心的精神纽带,成为华人传扬中华美德的文化象征,弘扬关帝忠义文化,既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必备阶梯,更是中华文明千秋万代的必要素养!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10-6514103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info@zggg.org.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